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和剧集市场的不断淬炼,网络悬疑剧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如何推动网络悬疑剧类型的元素融合与路径创新,深化悬疑风格的叙事模式和影像呈现,提升剧集艺术的美学品质与人文内核,成为业界与学界共同关注的议题。由扈强执导的《骨语》系列和《悬镜》等多部网络悬疑剧,在刑侦探案、社会议题和视听风格等方面开展了颇具创新意识的探索,为拓展网络剧的类型化表达、深化网络影视精品化与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创作经验。为深入研讨网络悬疑剧的艺术表现、类型特征、审美突破与创新路径,更好地助力中国剧集艺术高质量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62期影视大讲堂举办了网络悬疑剧《骨语》系列和《悬镜》创作探讨会,以“探寻悬疑网络剧的类型创新与融合之道”为主题,邀请剧集主创分享创作经验和艺术思索,同时,汇集业界专家、学者及平台代表进行学术研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兼驻会副主席闫少非、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以及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骨语Ⅱ》监制、《悬镜》总制片人方芳出席了研讨会。
一、差异性与系列化是类型创作实现突破的关键
当前,网络悬疑剧以独特的类型元素和美学风格颇受行业、平台与观众的青睐,呈现出体量显著增长和题材内容扩容的特征,而同质化、套路化等创新乏力问题依然存在。可以说,网络悬疑剧《骨语》系列与《悬镜》为提质类型创作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闫少非指出,打造“思想立得住、艺术有水准、观众有口碑”的精品是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精品化策略始终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认为,该系列剧集不仅锚定了文化根脉,实现传统文化与悬疑故事的双向赋能,而且融合刑侦逻辑与哲学思辨的叙事手法,打破了类型边界,更以不追流量、不赶风口的态度,坚守住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赋予悬疑类型新的生命力。
更新方法论是网络悬疑剧探索类型创新之道。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研究员指出,《骨语》系列开启了悬疑类型以科学理性与专业化侦破为基底的系列叙事尝试,《悬镜》则以极具辨识度的形式,以中国古代文化中“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破解案件的关键线索和凶手犯罪逻辑的核心框架,试图在现代刑侦科学理性之外,开拓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的独特认知与解密体系,实现古代文化、东方智慧和传统美学的当代影像转译。腾讯在线视频平台运营部总监孙志宏表示,悬疑剧创作既需要尊重用户对烧脑智斗快感和挖掘人性深度的核心需求,也要思考剧集本身承载的生理、情绪、情感、审美与精神的价值力量。
通过系列化制作打造长线产品,提升剧集作品的存留力。从《骨语Ⅰ》《骨语Ⅱ》到《悬镜》,团队历时八年深耕悬疑赛道,始终以尊重观众为出发点,探索悬疑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光明日报》主任编辑牛梦笛认为,悬疑剧需要走一条创新系列化和IP化之路才能突围,《骨语》系列与《悬镜》已具备IP化基础,实现从题材驱动到结构探索的转向,是悬疑剧精品化创作的研究样本。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骨语Ⅱ》监制、《悬镜》总制片人方芳介绍,“最初,将悬疑剧受众定位为中年男性,《悬镜》播出后,社交平台上民俗悬疑的相关话题不仅吸引大量年轻受众关注,而且引来女性观众加入观剧行列。这一成果让平台坚定了深耕悬疑赛道的决心,也期望激发长剧集的最大潜力。”腾讯视频星汉团队负责人、《骨语》系列和《悬镜》制片人张志炜分享坚守“突破”的创作理念,重视用户变化与观众反馈,跟随市场和媒介变化调整系列剧的主题选择与创作策略。《悬镜》总制片人刘扬表示,系列化创作虽能保持作品的类型辨识度,但确保独立创新点才是维系观众熟悉感与新鲜度的关键所在。正如该系列剧集导演扈强所说:作品的成败,最终在于观众评价。
二、悬疑风格也要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悬疑剧凭借案件侦破与悬念推理引人入胜,《骨语》系列与《悬镜》在打造快节奏、强情节、多反转的类型叙事模式基础上,秉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扎根生活,提升艺术质感。腾讯视频星汉团队制片人、《骨语Ⅱ》《悬镜》制片人许清概表示,系列剧创作从单元探案拓展至多元素类型叠加,始终坚持以真实案件与社会热点相融合,强化刑侦罪案题材的独特性与差异化,尤其注重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度剖析。《悬镜》监制曹颋分享了该系列剧集在剧作结构与演员表演方面的经验,指出应秉持将百姓烟火气融入悬疑叙事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该系列剧集执行制片人刘秋娜认为,无论是基于法医原型人物的故事改编,还是对警察职业的细致刻画,都在讲述平凡人的故事,于故事创作中探寻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正向引导年轻观众的职业选择。哈哈胶囊影视公司董事长李思言指出系列剧集好看且接地气,“直面校园暴力、家庭关系等现实痛点,在深刻的人性剖析中引发观众广泛共情”。《当代电视》主编王军强指出,该系列剧集通过广阔的叙事生活面和自觉的社会问题意识,遵循“典型人物”和“圆型人物”的人物塑造方法,铺展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悬疑剧的魅力不限于情节和奇观,更在于案件揭示的人性与社会问题以及对正义和真善美的追求。
塑造真实可信的角色,往往源自对现实生活的深度观察与艺术锤炼。饰演该系列女主角法医夏莹和考古学者陈楠的演员张龄心认为,人民警察的坚韧和考古学者的专业精神,为这两位女性角色赋予了丰满的艺术张力,使观众在紧凑的悬疑节奏中感受到真实的情感触动。她说:“演员通过扮演他人,能更深刻地发现和认识自己。”对角色的认识,既要有理性的精准、感性的真挚,也要有精神的自由。在《悬镜》中饰演刑警林国强的知名香港演员任达华,分享了剧组亲如家人的工作氛围。他认为,自然生发的情感和人物关系的气氛,有助于演员更好地阐释角色:“将感情融入其中,让角色回归生活本真,自然流露真情实感。”演员刘金山、高仁和曲艺表示,诠释角色不仅需要理解角色的职业气质,更需要展现真实的自我,以更好地融入角色。
悬疑剧氛围感的营造,离不开视听影像的类型表达与风格探索,其根源在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骨语》美术指导杨庆生表示,任何影视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既是悬疑剧也是生活剧,悬疑剧创作者的任务是将生活感悟与人性探究的抽象经验转化为精确的视觉呈现。《悬镜》美术指导毛怀清以剧中反派角色王秉德的办公场所为例,分享了团队受新闻事件启发而展开空间场景设计的思路,并提出了影视美术从抽象概念、具象元素到深层意象的现实主义创作逻辑。《悬镜》摄影指导高远介绍了该剧以现实主义方式追求摄影和灯光悬疑感的方法,在烘托悬疑氛围的同时打造让演员更具有沉浸感的场景环境。
三、探索“悬疑 ”融合赛道,拓展类型表达维度
悬疑元素与刑侦、犯罪、推理、公安、惊悚等元素的糅合,展现出当前行业在创作上的突围。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北京青年报总编辑毛晓刚认为,“悬疑 ”是类型创新的关键,创新需在抽象(如中国传统哲学理念)、意象(主观想象)与具象(具体生活场景)之间建立深度联系。“网络悬疑剧是中国电视剧创作中凸显创新意识、取得美学突破最大的类型之一”,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许婧研究员表示,悬疑剧在类型融合和叙事演变中体现出强烈的创新性,它既吻合类型理论关于“类型”的弹性特质,也表现出“悬疑 ”的伸缩性,同时与现实需求和文化导向密切关联,从“悬疑 ”延及各类题材的“ 悬疑”,在创作中融入历史思考、时代变迁、现实议题、女性意识、考古发现,赋予更多的审美新意与文化内涵。
《骨语》系列与《悬镜》积极探索悬疑类型的创新边界。《悬镜》编剧王滔介绍了剧作的思考,他指出,类型创新需在尊重类型故事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而创新方向取决于编剧的写作兴趣与知识储备。例如将中式神秘主义悬疑作为创新点,正是源于其兴趣所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星文认为,《悬镜》巧妙融合古代传说、民间志怪、考古事件与当代刑侦元素,开创了“悬疑 考古 邪崇”的悬疑子类型。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高雄杰表示,该剧通过根植本土文化的氛围营造与“中式恐怖美学”的文化探索,实现了文化自信的创作表达。该剧总策划赵丹指出,系列剧集的类型创新体现在通过塑造女性角色来突破传统叙事视角,以理性智慧且掌握专业知识的女法医夏莹和考古女博士陈楠作为行动主体和情节推动者,这也是对当代网络时代核心观众群体的积极回应。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影视艺术总监郭现春强调,优秀的类型创作既要立足专业、尊重现实,同时在叙事创新与人文深度上持续探索,通过真实的人物塑造与扎实的剧作,在精彩故事中传递法治精神与时代正能量,这正是此类作品深受欢迎的根本原因。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悬疑作品是悬疑剧创作的核心目标。突破传统西方模式,创作具有鲜明文化标识的新时代悬疑作品,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是当前行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文艺报》编审高小立认为,悬疑剧创作的关键在于把握类型演进、叙事创新和文化融合的平衡。“悬疑剧的终极追求,在于通过类型美学展现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实现与观众的精神对话,并在类型框架中实现人文深度的超越。”高小立说。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指出,悬疑剧应回归叙事本体的精度与文化阐释的厚度,唯有建构精确的人物逻辑、细腻观照社会现实以及与类型语法的再生性融合,才能重建叙事张力和文化尊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辛姣雅表示,刑侦与悬疑的融合,体现了真相观的转变,标志着国产刑侦剧从职业理性迈向心理深度的新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魏兵认为,悬疑剧的吸引力在于为观众提供智力挑战与发现秩序的乐趣,其创新突围的成功取决于故事内核、叙事逻辑和影像表达是否提升审美层级。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研究员总结认为,从《骨语》系列到《悬镜》以守正为本、以故事为基的创作实践实现了叙事创新,为悬疑类型提供了守正创新的范式。
文/魏兵(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汪浩舟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