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毒花》海报。
英雄:八路军战士
出处:剧集《狼毒花》
首播:2007年7月7日
经典台词:谁批准狗日的投降了,你们批准他投降,老子没批准,不干。冤有头债有主,我先找小鬼子说话。
2007年,于荣光主演的剧集《狼毒花》引发收视热潮。“狼毒花”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植物,生于海拔较高的向阳坡上,它很美但有剧毒,就像于荣光说的,狼见了都不敢碰它。而在以这种植物命名的同名电视剧中,抗日英雄主角常发就像这棵植物,用自己的烈性不羁和忠勇血性,绽放出浓烈的生命之花。常发来自江湖草莽,武功高强,敢爱敢恨,曾做过山大王,最后投奔到革命队伍中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常发虽然在战火与硝烟中逐渐领悟了“家国”二字的沉重与深远,也经历了从个人恩怨到民族大义的蜕变,但当他得知日本侵略者宣布投降后,骨子里嫉恶如仇的血性依然未冷,他回想到死在残暴日寇滔天罪行中的战友兄弟、平民百姓和倒在自己怀中的爱人,将酒碗狠狠摔到墙上,“谁批准狗日的投降了,你们批准他投降,老子没批准,不干。冤有头债有主,我先找小鬼子说话。”这句台词将“草莽、热血、迷茫”三重性格浓缩在一句话里,让常发成为“带刺狼毒花”最鲜活的注脚。
血气方刚的常发桀骜不驯却深明大义,敢爱敢恨更视死如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谱写了自己的野性英雄传奇。常发的扮演者于荣光感叹,自己演艺生涯中可以遇到这样一个角色,真是值了。在于荣光的回忆中,那时候这个电视剧的播出可真是“火”,很多台都在反复播放,各个年龄层的观众也都喜欢看这部剧,有孩子跟着父母看,也有中老年人饭后“连麻将都不打了”,坐在一起追剧。“当时《狼毒花》太火了,我自己也看,只要遇上电视台重播,我就跟着看。想起当年我们整个剧组拧成一股绳拍摄,就连从来不给拍摄的‘常家大院’(坐落于山西省榆次东阳镇,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都被我们感动,借出了拍摄地。虽然说我在《狼毒花》以前已经被很多观众熟知,但是常发这个角色,是我演艺生涯当中不可忘怀的一段历史、一个人物、一个角色。我这辈子演过很多作品,有的在记忆里模模糊糊,但终归有几个是清晰的,而《狼毒花》是最清晰的。”他也确实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在这部作品中,除了担纲主演,于荣光在这部剧集中还身兼监制、导演、剪辑等多个岗位的工作,为了将这部剧制作到最好,他不断克服困难,每一步都踏得掷地有声。
血气方刚的常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谱写了自己的野性英雄传奇。
在谈到常发角色的意义时,于荣光诚挚地表示,常发通过他自己浓烈赤诚的言行体现了那个年代顽强不屈而又生机勃勃的民族精神,而这些精神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更是有着传承意义。
【对话】
说一不二的英雄气概一定要淋漓尽致演绎出来
新京报:你还记得当时出演常发角色的契机吗?为了演好他,你做了哪些准备?
于荣光:《狼毒花》对我来说是一段很长的回忆。这部剧有真人真事作为依据的,整段历史被凝结成一部几万字的同名小说,看到这个剧本的第一反应是兴奋的,你会觉得在常发身上能发挥的东西特别多。我们那代人拍戏,剧本最关键,所以我们在把小说改为剧本的阶段下了很多功夫,做了很多情节的改编处理和尺度上的把握。事实上,当时拍这个戏,我也不仅是演这个角色那么简单,真的是非常忙碌,拍戏方面100场戏,有常发的就有90场,另外我也参与了一部分导演和剪辑工作。为演好他,除了要了解角色性格特点,还要真正身体力行地去和敌人“玩命”,我记得里面危险的戏份实在太多,现在想起来都后怕,比如炮击、爆炸等镜头都是真实(拍摄)的,马在那种真实情况下经常失控,有一场戏我在前面骑着马跑,后面就是炮弹在炸,后来马受惊了带着我从斜坡上飞了出去,就连摄影师都有感觉以为“于老师可能完了吧”,还好有惊无险保了命,他们都感叹我是“常发附体”,拍完这些危险戏我们就朝天上拜了拜,确实英雄精神永生。
新京报:常发是个特别“不一样”的英雄,他善良有担当,但野性难驯不服管束,也没什么礼貌,你找了多久感觉才找准?有没有演得非常“迷茫”的时刻?
于荣光:并不是等你拍的时候才进入状态,基本上在剧本的阶段,我已经让自己成为常发了。更别提上了片场,我自然而然就开始用常发的说话方式和生活习惯。因为对剧本长时间的打磨、改编、熟悉,我能做到每一场戏、每一句对白都烂熟于胸,饰演常发,对我来说难吗?不难,但又难,常发这个角色非常立体,对我来说比较难的是他本人没有什么文化,你要将那么粗鄙和浑不吝的气质不夸张地表现出来是一个考验;另外就是很多内心戏、感情戏的尺度,他身上带着中国男人的隐忍和责任感,比如认定了共产党就跟着共产党走,说一不二的英雄气概一定要淋漓尽致演绎出来,这样才能够还原这位英雄,打动人心。
新京报:常发可以说是你的重要代表角色之一,你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什么?这个人物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于荣光: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和梅子的感情戏,尤其是那场他亲自杀了梅子的戏份。当时几百个日本兵将他们包围,他自己也中了很多刀,他双眼冒着血光跟人拼,但确实寡不敌众。后来梅子求他将自己杀死,因为“你难道能够看到自己的女人落入日本人的手里吗”?他只能做出让他悲痛一生的选择,亲手杀了自己的爱人。这以后的常发经历了人生大悲,当他想起这个记忆以后拿着石头就往手上砸,他恨他自己,也不能接受。我记得当时我真的拿了一块大石头就往手背上一阵狠砸,把我们组的摄影师都吓坏了,冲过来抱着我说“于老师这是拍戏,真不能这么演,手砸坏了怎么办”,当时我真能感受角色内心的崩溃,也真的是演投入了。
新京报:剧中有很多极具英雄气概的镜头,比如常发最后泡在酒缸里为伤口消毒时的传奇,以及杀日寇为梅子报仇时的愤怒,还记得当时拍摄的细节吗?
于荣光:拍摄这部戏确实辛苦,我们剧组走了很多地方:从河北到山西,从内蒙古到北京,从夏天拍到冬天,从酷暑到严寒,我记得拍最后一场戏那天气温已经低至零下20几度。至于怎么去酒缸里?没有替身,没有特效,就直接那么“去”(酒里)啰。不仅这场戏,剧中所有骑马、打枪、爆破、搏斗等镜头我们都是亲身操练。我还记得那场戏,常发要为梅子报仇,他找到了当时想杀害梅子的那个日寇,刚好那个日寇是我们剧组一位美术师扮演的。我把他整个人一把提了起来,拖到梅子坟前,当时那个美术老师真的是“吓尿了”,一直跟我说“于老师,你的状态太恐怖了,我都尿裤子了”。
在于荣光看来,《狼毒花》在向革命前辈致敬的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抗战历史。
新京报:你觉得常发身上带着的狼毒花精神是什么?我们应该怎么传承《狼毒花》中的红色激情?
于荣光:当然是英雄内心中无限的爱国情怀。其实,我觉得在这个时机做这个专题报道很好,我们确实应该多多回顾经典的抗战影视剧里的英雄事迹,以此进行反思和纪念。历史,是真的不能忘记,我们当时拍《狼毒花》是为了向英雄致敬,向革命前辈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这么强大的中国,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我们心里是要永远有他们。
新京报:现在也有很多年轻演员出演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你对这些后辈有什么寄语?
于荣光:现在很多影视剧的制作条件的确好,不像我们那个年代。那个时候,哪有什么房车、助理之类的?那时候连盒饭都没有,就摄制组请一个厨师,在片场找一个地方,起个灶就给大家做饭吃。两勺菜、米饭配两个馒头,在西北拍《狼毒花》的时候大风一刮,每个人吃的嘴里全是沙子,但我们从来不会觉得艰苦,就觉得应该用这样的精神去塑造我们的英雄。所以我认为现在拍这样的剧也一定要不忘英雄们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卓绝精神,毕竟我们塑造的抗日战士都曾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做出了伟大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一定要发愤图强做最精良的作品,告诉观众勿忘国耻,勿忘英雄。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张彦君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