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瞧看 瞧瞧看

归队:导演只是请艾丽娅演胡军的妻子,她竟成全剧最了不起的女人

来源:网易   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次数:485

在央视抗战剧《归队》里,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带着“血性”与“信仰”。

但最让人破防的那一幕,不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而是一个女人在炕头上默默为丈夫缝补衣物时,轻声说出一句:“你走吧,我在家守着。”

她是胡军饰演的鲁长山的妻子,一个独自在家照顾独腿儿子的女人。

她就是艾丽娅饰演的“铁梁娘”,没有多少戏份,没有大段台词,甚至没有完整的名字。

但她却撑起了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方”。



正在热播的《归队》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点剧目,讲述东北抗联小队在战火中归队的英勇故事。

而艾丽娅饰演的铁梁娘,既不是前线战士,也不是地下联络员,她只是一个留守在家的普通母亲。

丈夫鲁长山多年未归,儿子铁梁被日军打断了一条腿,她没有哭天抢地,也没有抱怨命运。

她只是默默种地、照顾儿子、熬过日军的搜查,熬过一个女人该有和不该有的苦。



丈夫归来,儿子居然认不出他;丈夫要走,她收拾好干粮、缝好衣服、准备好包裹,含着泪说:“你去吧,仇没报完,家我守。”

有网友在弹幕中刷屏:“她的戏很少,但每一帧都是真实的。”“艾丽娅太会演了,那种压着哭的眼神,是经历过的人才演得出来。”

铁梁娘这个角色,没有煽情的台词,也没有爆发的剧情。

她的伟大,是藏在锅台灶下、缝补针线里的。艾丽娅的演技不是“演技”,而是“生活感”本身。



1965年,艾丽娅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一个牧民家庭。父亲是公社干部,母亲是草原医生,人称“马背上的医生”。

她从小就跳舞、唱歌,15岁进入了乌兰牧骑文工团,跟着队伍在牧区四处巡演。

那时候她连“电影是人演的”都不知道,只觉得“屏幕上那是光影的魔法”。

1981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来文工团选人,一眼看中了她,于是她被推荐去考北京电影学院。

那年,她16岁,普通话说不标准,听不懂课,台词课经常挨批。

但她咬牙坚持,半年不到,就能把最难的台词一口气背下来。



到大二,她就在电影《车轮四重奏》里担任女主角。

毕业后,她放弃留在北京,选择回到家乡的电影制片厂,一边拍戏,一边学本事。

她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



1994年,艾丽娅主演电影《二嫫》,饰演一个为了买电视机拼命卖血的农村妇女。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提前两个月去农村住,跟当地妇女学揉面、插秧、养鸡。

电影里有一场她连喝三大碗水的戏,其实只需要做做样子,但她坚持真喝,结果拍完水从鼻子嘴里一起喷出来。

这一场戏,让她一举拿下华表奖、金鸡奖双料影后

那年,她29岁。



两年后,她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部历史剧中饰演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

这个角色沉稳、母性、柔中带刚,是她第一次尝试“历史女性”。

她把草原女人的悲悯与刚强演得入骨,剧播后,观众留言:“她不是演的,她就是诃额伦本人。”



艾丽娅还是《大宅门》里泼辣仗义的白玉芬,是《大宋提刑官》里聪明冷静的妇女代表,是《暗算》里沉稳内敛的情报员。

她从不争主角,却常常成为“最出彩的配角”,而且还是那种总是令人难忘的“配角”。

她说:“我不挑角色,我挑剧本。”

所以,艾丽娅会在电影里继续“发疯”,却让人共情。



在《地久天长》里,她饰演癌症晚期的李海燕,一边道歉一边哭,观众说:“她哭得让我想起了我妈。”



在《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她演的是一个“又怪又真”的编辑部大姐,念台词像念经,却让人忍不住想听下去。

这时的她不再是“美”,也不再是“年轻”,但她的角色,越来越有味道。



如今已经60岁的艾丽娅在《归队》里,演出了战争背景下最沉默的“家”。

在这部剧里,她没有一句“我要为国家做贡献”的台词,但她演出了:

  • 一个母亲的隐忍;
  • 一个妻子的理解;
  • 一个普通女人的了不起。

她不在硝烟中,却撑起了抗联战士的“退路”。

她不在战场上,却让人看到了战争背后最坚强的“后方”。



-04-

艾丽娅的感情生活,低调得几乎查无资料。虽然她嫁给了小自己3岁的演员姚橹,但他们竟成了圈内少有的“模范夫妻”。

1997年,艾丽娅和姚橹因合作《红处方》相识,刚开始互看不顺眼,拍戏常常争执。

结果“吵着吵着”就吵出了感情,两个人于1999年结婚,2000年生下女儿。

婚后,艾丽娅选择淡出一段时间,专心照顾孩子。

姚橹也不红,但演技稳,一直是“黄金配角”。

他们不在公众面前秀恩爱,但每次被拍到,都笑得像刚恋爱那样。

女儿如今已成年,两人又一起复出拍戏。

她说:“我们都不是爱热闹的人,能一起安静看片子,就是最幸福的事。”



-05-

60岁的艾丽娅,脸上早已没了滤镜和胶原蛋白,但她的演技,却越来越有“胶质感”。

她不再演少女,也不演“万能妈”,她开始演一些:

  • 情绪崩溃的女人;
  • 被婚姻困住的妻子;
  • 被时代压弯腰的母亲。

这些角色都不讨喜,但她都演得让人心疼。

她说:“演什么不重要,把人演‘真’了才算数。”

《归队》里的铁梁娘,正是她这个年纪、这个状态最适合的角色。

不是光鲜亮丽,但是真实到刺痛人心。



艾丽娅虽然不是刷屏的流量,也不是热搜的常客,但她是那个“你一看到脸就知道戏稳了”的女演员。

《归队》里的她虽然不是观众念叨的名字,但她是那个:

  • 能在炕头演出半生风霜的母亲;
  • 能在镜头前用一个眼神演尽委屈;
  • 能在60岁还坚持拍戏、接角色、不停演的“老戏骨”。

她从不说“我要红”,她只说“我要演”。

你印象最深的艾丽娅是哪一个角色?她在《归队》里的表现,你打几分?

欢迎留言评论、转发分享,为这个“从草原走来的影后”,为这个“仍在发光的老演员”艾丽娅,点个赞。

THE END
940
本地记录 云端记录
登录账号
网站公告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