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来了一部年度最佳。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泰国的华人家庭的故事。
直接拿下了泰国的年度票房冠军。
顺带刷新了泰国电影在东南亚地区的票房纪录。
实打实的爆款。
![]()
主演马群耀,泰国当红顶流鲜肉。
曾下海出演《以你的心诠释我的爱》,凭借又甜又虐又渣的阿德一角,人气爆棚。
![]()
该片引进内地上映后,口碑狂飙。
豆瓣评分从8.8一路涨到9.0。
![]()
有趣的是,电影全片涉及华人文化。
文化输出相当成功,又好像跟咱没什么关系。
![]()
![]()
鱼叔最近吐槽了不少烂片。
好片难得,赶紧来跟大家一起洗洗眼——
《姥姥的外孙》
หลานม่า
![]()
![]()
看这片名海报,也猜得出这是一部家庭题材的电影。
甚至说起大概剧情,也有点俗套的风险。
一句话概括,它讲的是外孙阿安(马群耀 饰) 在得知姥姥( 乌萨·萨梅坎姆 ) 身患绝症后,来到她身边陪伴的故事。
祖孙俩在相处中自然而然地复苏了因孩子成长淡化的亲情。
故事也达到了感人的催泪效果。
![]()
但如果只是如此,是不可能口碑爆成这样的。
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恰恰是反套路。
具体点讲,首先,是反类型。
说起家庭亲情片,又有绝症元素,大概不可避免地想到「苦情」「煽情」这类的字眼。
但《姥姥的外孙》完全没走这个路线。
看看片子在其他地区的译名就知道。
比起祖孙情深,电影更想拍一出继承大战。
「金孙爆富攻略」
「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
![]()
阿安确实主动尽孝,却不是为了什么亲情。
而是他看到表妹因为看护爷爷,获得了价值一千万(泰铢)的老宅遗产。
![]()
这对于学业中断、一事无成、在家躺平的阿安,是一条绝妙的发财之路。
恰逢姥姥查出癌症,阿安便开始了自己的暴富计划。
![]()
这开头别说暖心了,甚至称得上冷血。
明晃晃地把「孝道背后是利益」摊开给大家看。
一部亲情题材影片,却是以「反亲情」的方式展开。
片中不止阿安,所有子女都怀揣对遗产的算计,围拢到了姥姥身边。
但,恰恰因为足够现实,意外带来了更强烈的情感冲击。
![]()
另外,电影通篇「反煽情」。
不苦逼,冷幽默。
手法克制,气质安静,没有强情节强戏剧,而只是点染生活的缓缓进行。
甚至,随着姥姥身体的逐渐垮掉,剧情走向也越来越「冰冷」。
![]()
起初看来,阿安已是最大的不孝子孙了。
他早已与姥姥疏远,家庭聚会从不参加。
见面也只是抱着手机打游戏,还因为疏忽导致姥姥摔倒......
但谁能想到,当阿安去到姥姥身边,观众透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是更一言难尽的家庭真相。
![]()
![]()
姥姥有两儿一女,每个都是一类子女的缩影。
大儿子最受重视,混得也最好。
提及姥姥的癌症化疗费用,能毫无怨言全包揽。
但,出钱不出力。
在他看来,赚钱顾小家与尽孝是难以兼顾的。
![]()
态度转变,同样是为了老宅遗产。
他将姥姥接来家中,说要做全职儿子,但也只是说说。
实际上,别墅买了这么多年,老人是第一次来。
![]()
所谓带着姥姥拜佛祈福病情好转。
台阶高筑,他却从不回头照拂。
祈愿卡片上也只提妻女,不见姥姥的名字。
![]()
小儿子倒是会讨老人开心,总是甜言蜜语逗乐。
但撒娇亲昵都是为了要钱,为了撬开惦记许久的保险柜。
一大把岁数没个正型,沉迷赌博到处躲债。
过得差了就回家搜刮一番,自己都活不下去了遑论尽孝。
![]()
只有二女儿,也就是阿安的母亲,愿意出钱又出力。
姥姥摔倒,唯有她留在医院照顾。
还特意调成夜班,白天再陪姥姥去化疗。
但总因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不受待见。
![]()
电影无意上演母慈子孝的家庭肥皂剧。
直接剥离了亲情自然有爱的预设,打破温馨幻想。
用阿安这一角色切入一种更冷峻的视角呈现出东亚家庭的典型样貌。
![]()
仨子女一方唱罢我登场,越自私的越被偏爱,越奉献的越被索取。
群体性的代际创伤与家族命运惊人相似。
你会在这个过程中看到别人家、自家、亲戚、父母、乃至自己。
因委屈、讽刺、悲哀、又或悔意而共鸣,而感慨。
![]()
而鱼叔真正泪崩的点,还是片中对「姥姥」的刻画。
它将其还原成了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家庭角色。
且完成得真实、生动、立体。
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曾提到过一些观点:
家庭/家族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社会事业发展依赖于社会关系的稳定。稳定的基础之一是结构的延续,即血缘社会中家庭/家族的繁衍生息,要源源不断的人填充进结构中扮演固定的角色。另一方面需要结构的静止,角色承担责任而排斥情感、文化等不稳定因素,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说白点,咱们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个人性的喜怒哀乐到了大家庭中往往是被忽略的。
更吊诡的是,越是家人,越被角色蒙蔽看不到眼前人。
就像你很可能只看到祖父祖母,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生日、喜好,也不知道他们的人生经历。
![]()
而越是年轻,越是心在别处,越是会对以为永远不会离开的家人不感兴趣。
正如费翔谈及家庭时说的那句:
「这些交流,其实我应该趁着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更多地(进行),可是你知道吗,人年轻的时候,最不感兴趣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
所以,当这种「看见」的目光终于落在亲人身上,会产生一种类似「复明」的震撼感。
一切是细碎的,却足以穿透人心的。
就像阿安陪伴姥姥后,才知道她独居那么多年每天都是怎么过的。
几点起床去卖粥,爱吃哪家的炸鱼,上下楼梯原来是那么不方便。
一天的时间竟然可以这么漫长,足够电视声常响,久久地发呆。
![]()
也知道了她的众多秘密。
儿子送来的鞋子是不合脚的,来人心里的算计是面上盖不住的。
嘴上轰人走,心里盼人来,不失落是假的,寂寞是真的。
![]()
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坚强和懦弱,有力与无力,受害与加害。
为人儿女,被重男轻女的父母随意许婚给赌鬼,不得半分家中财产。
为人姊妹,只被允许付出。
一旦触及金钱利益,就被亲兄弟呵斥「外姓人不要再来」。
![]()
为人妻,赌鬼丈夫早死,孤身拉扯子女。
为人母,被算计也无言包容,得绝症都似乎没有恐惧还反过来安慰子女。
最可悲的是,没有自己。
只有到了梦中才敢又疼又怕,孩子一般呓语哭喊着:
「爸爸妈妈,来接我吧,我害怕。阿公阿嫲,你们在哪里,我想死,想死。」
![]()
这样的「看见」里,阿安开始为姥姥不平、担心、可怜、又恨铁不成钢......
情感的转变悄然而至,却又耐人寻味。
你无法概括这是良心发现后的弥补,还是家人本真关系的复燃。
也无法辨别这是所谓的孝道,还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善意。
只知道真实的细节与立体的呈现,成就出了观感的丰富层次。
眼泪也自然地随着细腻的生活流涓涓而出。
![]()
而眼看亲人的生命已入倒计时,阿安的暴富计划难以纯粹。
殊不知,一切已被姥姥知晓。
故事的发展和最后的高潮鱼叔就留个悬念,留待大家亲自感受。
![]()
![]()
虽然又是一例「华人文化」在别处输出成功的案例。
但这次,鱼叔最大的感触已经不是羡慕惋惜了。
而是惊叹,怎么人家的票房冠军是这样的电影。
这样平心静气、朴素踏实的电影。
![]()
你瞅瞅咱们的,全在「反转」「尺度」「杀来杀去」上较劲。
在「犯罪天堂」东南亚,一次次疯、爆、狠出新高度。
结果现实里的东南亚,在为姥姥哭泣。
![]()
当人家在用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踏实叙事时,咱们在写热搜式剧本,短视频化电影。
用人设代替人物,冲突掩盖逻辑,高效算计观众。
![]()
但若是真要比起「大胆」来,又实在尴尬。
看上去,《姥姥的外孙》只是讲了一位老人从绝症到去世这段时间的故事,叙事野心并不大。
但细节上,又处处冒险。
比如,用当代颇具争议的家庭经济学挑战传统价值观。
不宣扬孝道,不颂扬牺牲,也不「洗白」陋习。
姥姥自己也是重男轻女腐朽观念的受害者,却一样将金钱家业传给儿子。
再由二女儿对着这讽刺的代际创伤,略带质问意味的无奈叹息道:
「是啊,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
![]()
还有演员选取,也惊人的大胆。
马群耀确实是泰国鲜肉顶流,但姥姥的扮演者乌萨·萨梅坎姆却是首次演戏。
经验之外,镜头也是真敢对准一位老人。
实不相瞒,大环境青春崇拜的侧面,便是对老弱叙事的失焦与抛弃。
以老年人为主角呈现其困境的片子,市场反馈都不乐观。
![]()
可以想象,纵然有顶流助阵,《姥姥》的故事仍算是冒险的。
鱼叔查到,导演帕特·波尼蒂帕特拍完这部片原本已经打算退圈了。
谁料市场反馈如此热烈,大众口碑直接炸裂,成了一剂意外的强心针。
或许也恰恰证明了无论何时,认真讲好一个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是会被观众看到并认可的。
![]()
这时再看所谓的「华人文化」输出的问题,倒有些可乐。
片子里,姥姥执着于说潮州话。
人生终点临近前,她总想靠近家乡一点点。
这个细节,让鱼叔想到《童年往事》里,一直想要回到大陆的阿婆。
![]()
她不识得路,又隔着一道海峡。
可纵使年迈失智,她仍然一次次往远处走,再被一次次送回来。
直至去世,阿婆都没有回到家。
「-阿孝啊,阿婆带你回大陆好不好?
-好啦。
-沿着大路走,没过多久,过了河坝,就到了梅江桥。再走几步路啊,就到了弯下了。
-回大陆干什么啦?
-阿婆带你回祠堂,拜祖先啊。」
![]()
也不知,在她们魂牵梦绕的这块土地上。
是否还有人愿意耐心讲述她们的故事。
这里的观众,又何时才能等到下一部甘于朴素,勇于真诚的电影。
![]()
全文完。
助理编辑:白素
这是一条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