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源:陈鲁豫的电影沙发(lyyy_scndgs)
文|初小轨
豆瓣9.1分。
意大利影后宝拉·柯特莱西的导演首作,编演导三位一体。
2023年意大利全国票房冠军。
黑白画质。
第一个镜头就是一记荒诞的耳光。
怒火蔓延于所有女性的心口。
《还有明天》定在在妇女节这天上映,既像是献给当代女性的节日礼物,又像是送给过往先行者的时光情书。
![]()
⚠️友情提示,本文含剧透
01
底层女性的日常炼狱
耳光,像是一记起床铃。
意大利底层主妇迪莉娅(宝拉·柯特莱西 饰)的一天,就是这样开启的。
她对丈夫伊万诺问候了早安,巴掌就落在了脸上。
可能是因为她没能起在丈夫前头,可能只是习惯性的甩她一耳光活动活动手腕。
没有片刻的停留或思考,甚至面部表情没有任何波动。

梳头,洗漱,换衣服,戴围裙,准备全家人的早餐,给瘫在床上颐指气使还咸猪手的公公擦身体,之后走上街头,穿越整个街区,去给老人打针,去缝补衣物,去做雨伞,去洗晾床单,这是她的四份零工。
![]()
即便勤劳如此,也免不了丈夫随心所欲的家暴。
打完老婆,他还要忙着去妓院快活。
她擦掉鼻孔里的血,为他熨平衬衫,喷好香水,一言不发地欢送。
这就是迪莉娅的日常。
忙碌、卑贱,被打时绝不反抗,她起初认为谁家的日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甚至,把挨打当成是一种很轻松的解决办法。
![]()
所以,当女儿跟刚订完婚的未婚夫粘腻而烧干了锅时,迪莉娅立即主动承担下了全部罪责。
只要让他发泄完怒火,这个家就能享受片刻的和平。
她能想到的极限,就是通过一些小的手段,换取片刻的喘息,却从未想过逃跑。
能用自己的伤痕,为女儿劈开一寸自由的空间,她觉得如此已是很好。
但女儿的质问,让她心头一颤。
你为什么不离开?
她怔了怔,反问她。
我该去哪里?

奴役女人的男权在当时是代代相传的,他们理所当然地用一代又一代的经验将此编织成了一张网。
一次施暴结束,公公将刚打完老婆的儿子叫到床前。
![]()
他说,你不能一直打她。
就在我们以为老头其实还多少有点儿人性时。
画风突变。
否则她会习惯的。偶尔,偶尔一次狠狠地打一顿,让她明白。我就是这样对待你妈妈的,你见过她回嘴吗?
令人窒息的家暴经验,正在一本正经地心口相传着。
能把妻子逼得跳楼自杀,这是他家暴有方的一枚勋章。
老头对此毫无歉意,甚至引以为豪。
所以,以暴力为手段奴役女性的天罗地网,不会只出自于伊万诺之手。
迪莉娅的两个儿子,在瘫子爷爷和暴戾父亲的耳濡目染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脏话。他们在姐姐出嫁与爷爷去世时的第一反应,是欢呼与霸占。
嫁出去的人,与死去的人,都会空出一个房间来,这是两个未成年儿子唯一关心的争夺地。
因为从美国大兵威廉那里接受了巧克力,迪莉娅被丈夫臆断成了臭不要脸的荡妇。
![]()
两个男孩敏感地察觉到了一场家暴的降临。
可他们还是选择了跟随姐姐,回到房间。
不看,不听,不管,爸爸打完了妈妈,一切都会过去的。
捍卫与维护是不存在的。
因为在他们的骨子里,男人打老婆是天经地义的,他们正时刻准备从父亲那里接过家暴的经验,并以更甚的方式成为下一代暴力奴役女性的佼佼者。
那张网,不仅于此。
出去打工,女人跟男人也是同工不同酬的。
她在雨伞店干了三年,报酬一直都是三十里拉。
一个男的,来的头一天,什么都不会,上来就是四十里拉。
她气呼呼地去争论,被老板一句话就制服了。
![]()
“他是个男的。”
1946年,二战刚刚结束的意大利,整个社会都被男权与暴力笼罩着。
被家暴与被剥削是多数女性共同的普遍处境。
她反抗得了一个,却反抗不了所有。
只要制度与权力的天平不改变,她就是无处可去,无处可逃。
这也是电影选取黑白色调的原因,那是年代感的底色,也是一代女性面临的晦暗人生。
02
女性友谊与救赎的微光
还好,电影给了她一些珍贵的喘息时刻。
菜贩子闺蜜玛丽莎,经常送她一些卖剩的菜。
一瓶果酱作为由头,引着她找到理由,暂时逃离那个动不动就要施暴的丈夫。
![]()
半公斤菜跟美国大兵换来的一盒烟,她约着迪莉娅坐在斑驳矮墙下的长椅上边聊边抽。
![]()
当她发现迪莉娅有可能借着打针为由私奔时,她把三纲五常直接扔到一边,她才不关心私奔是不是一件离经叛道、不守妇道之举。
她只是警告她,一旦逃跑,千万不要被抓回来,否则伊万诺一定会打死她。
精心规划的逃跑失败了,两个人坐在老头尸体的两侧。
![]()
你一句,我一句,恶毒的咒骂,满是脏话的唾弃,达成一种充满喜感却又无限温暖的同盟。
死就死吧,偏挑今天。
邻居们都来假惺惺地悼念你,说你是一个怎样慈祥的大好人,只有我们,肯说实话。
死者为大?不存在的,就是。
垃圾
垃圾
你就是一个因懒惰而装瘫痪,逼死自己老婆,咸猪手自己的儿媳妇,教导儿子如何打老婆才最见效的。连死都给人添堵的老。
垃圾
垃圾
![]()
骂一骂,可能改变不了什么。
可在天罗地网中安身的女人,有了这点儿情绪上的按摩与安慰,未来的路,就可以咬着牙再走一走。
如果说,这只是初级版的girls help girls,那么母女之间的互助就是王炸版。
一场精心的筹谋,换来了女儿的得偿所愿。
相较于妈妈的处境,女儿马切拉认定了不被家暴的方法,就是嫁给一位家境不错的绅士。
家里拥有一家咖啡馆产业的朱利奥是个不错的选择。
可两人在隔壁房间里粘腻的细节,被迪莉娅全部都看在了眼里。
一阵恶寒,直击心口。
订婚后的准女婿,望着化了妆的马切拉,眼神里闪过一丝冷光。
他阴狠狠地擦掉马切拉嘴唇上的口红,一字一顿地警告她。
![]()
从明天开始你就得素颜上班,反正,等我们结婚了,你也就不用工作了。你是我的。明白了吗?你只属于我。
看似是霸总的占有宣言。
女儿当然没有意识到危险。
但迪莉娅却不寒而栗。
她也曾拥有相似的婚恋过程,起初甜蜜,狂热的占有,之后就是温水煮青蛙似的圈禁与压榨,无尽的家暴如潮水般涌来。
眼前的准女婿,跟现在的家暴狂丈伊万诺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她对女儿的帮助,是让美国大兵炸了咖啡馆。
破产的绅士不如狗。
男方收回了廉价的戒指,一切都结束了。
她提着皮包慌慌张张逃出家门,却在人群中猛然发现,忘记带信件了。
尽管,她穿上了自己亲手裁出来的碎花新衣服,擦上了平日里几乎不敢擦的口红,但女儿还是一下就从人群中认出了她。
她把信件给她,一言不发,目光中确实却是骄傲与自傲。
![]()
Girls help girls的场面,从一个女儿递到了妈妈手里。
![]()
母亲的反叛,就是女儿的反叛。
她救赎自己,也是在救赎像自己一样的每一个女性。
那是女性希望的接力赛。
也是女性时刻里最珍贵的光。
03
逃离很好,但战斗更好
结尾高光时刻的处理,一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争议点。
当下的逃离与长久的战斗,哪个更有意义?
答案并不绝对。
最初的期待,当然是离开这个丈夫,离开这个家。
电影甚至为她设定了一个还不错的私奔对象——尼诺。
![]()
初恋,汽车维修工,一个虽然也贫穷,但始终对她念念不忘的人。
每天的日常里,除了挨打、家务、打零工,与闺蜜说说话,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去汽修店那儿看一眼他。
她隐隐觉得,奔赴于另一个男人,有可能就是自己最后的退路。
巧克力的共舞时刻,让她暂时从窒息的困境中解救了出来。
牙缝里全是半融的巧克力酱,贫瘠生活里也可以有对视一笑的爱意。
这一切都给了她假象。
她计划好了一切,以去闺蜜家打针为由,一去不返。
可瘫子公公的突然离世,让她的私奔计划泡汤了。
好的未来,该是什么样子的?
从一个男人手中,跌进另一个男人手中,一切会有什么不同?
一个火坑与另一个火坑的感受,会有多大的差别?
![]()
她站在天台抽烟,床单在风中鼓帆,人生的大船即将起航,可前方大雾弥漫,我们所能把控的到底是些什么?
如果暴力是男权的隐喻,那么出路当然不可以是私奔。
自由与尊严的获取,当然不能指望旁人的恩赐。
还有明天,她说。
人人以为,这会是私奔的二次冲锋。
可从她留给女儿的那封信里,早就流露出了另一种走向的端倪。
有了这些钱,你就可以读书了。
那些钱,是迪莉娅日日夜夜从指缝里抠出来的。
冒着被打的危险,她为女儿存了一笔钱。
起初那是她计划用来给女儿置办一套婚纱的。
她以为,只要穿上一套体体面面的婚纱,女儿就可以拥有尊严。
可她终于发现,依靠男性的垂怜,是换不到救赎的。
从那一刻开始,救赎之路就已经截然不同了。
女儿的武器,是受教育,见天地之大。
母亲的武器,是选票,是自己定义人的权利与资格。
![]()
她涂上口红、攥紧选票奔向投票站的镜头,与开篇被丈夫打了一耳光的场景形成镜像——这一次,是她主动打出的一记耳光。
意大利的街景无限后退,奔跑不再为爱情,而是为自由。
女性的解放,从来不是一场浪漫的突围。
而是一场需要代际接力的马拉松。
当迪莉娅与无数女性攥紧选票,不再退缩,平静逼退那个家暴男。
当她与女儿跨越人海,对视一笑。
当她擦掉口红,投出庄重一票。
所有女性的命运才在能在此刻交汇,凝聚成一条绵延至今的长河。
![]()
能逃离,当然很好。
但战斗,显然更好。
![]()
![]()
这是一条公告